日前,由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教授华仁葵等专家学者组成的考察团,深入阳城析城山地区,对析城山远古文化进行了一次考察和研究,进一步推演、论证了“析城山就是古昆仑,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一重大命题。
2011年11月,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华仁葵教授,在阳城做了《析城山(昆仑丘)在中华远古文化研究中的地位》的报告,首次提出“析城山就是古昆仑”的学术论断。这一命题的提出,令人耳目一新,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析城山位于阳城县横河镇境内,中国最早的地理经典文献《禹贡》中曾有大禹治水,沿山脉从西往东,导山疏河经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的记载,奠定了其“上古名山”的重要地位。为了进一步探寻和研究析城山远古文化,为打造析城山特色旅游提高文化支撑,阳城县委、政府就析城山远古文化问题,积极与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进行了联系,并促成了此次考察。
此次海峡两岸专家前来考察,正值胭粉花初开的时候,蓝天白云飘,青山花儿艳,析城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专家们先后对析城山区域的旧石器遗址、伏羲墓、商汤庙、古天文观测台、古墓群、瑶池、胭粉花、西王母山、龙的地形、天门龛、女娲洞、五彩石等地形地貌、文化遗存及其相关的民间传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分别从地质学、生态学、民间口传文学以及民俗等不同的角度,对8000年前伏羲、女娲等中华先祖在此观天、祭祀、八卦、农耕等活动情况进行了推演,对析城山远古文化进行了探讨和论证,并对析城山旅游开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在析城山中心区域有一平台,称为“天中地中”。专家们用望远镜,观察了设置在远处山坡上的各个石标。站在这里看日出,当太阳与石柱及“地之中”形成一线时,便是某个节气日。大家一致认为这里是远古时期伏羲“晨考日出,昼测日影,夜看极星”的天文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察台,比英国的“巨石阵”还早两千年。
析城之南,有一阕口,被称为南天门,门外寥廓的山间横亘着一段长长的山脉,而山之两侧分布着一道道隆起的条带,状如脊椎。中科院东北地理研究所华仁葵教授,指点着前方宛若巨龙的山脉,生动地讲述着龙首龙脊龙身在析城山的现实状貌,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站在“ 十八罗汉峰”脚下的红砂岭上,遥望前方跌宕起伏,云海茫茫的云蒙山、鳌背山,来自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默念着当地民间流传的一首诗歌:“四足甘断柱天倾,谁记灵龟祭世功,常忆凌波兴海浪,风松时弄作涛声。”不胜感慨地说:“这首诗所叙述的事实,正是对女娲补天的一些经过和情节的记录,从民间口传文学的角度来看,无疑是对析城山远古文化的又一个证明。”(供稿:白军社)
责任编辑: 谢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