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扶贫故事】李锋亮:真心实意助脱贫 扎根基层得民心

发布时间: 2021-02-01 09:45:28 信息来源: 网信晋城

字号:

打印

“你是说小李书记呀,那我最有发言权,他是2015年8月晋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派到我村任职的第一书记。五年多来,他为我们黄庄可是吃了不少苦头,办了不少好事。修路、换水泵、建文化广场、建红薯窖、装修村委会公共楼,帮我们卖小米、红薯,还给我们村当了半年多的支部书记,现在还是我们村的党支部副书记嘞。”说话的是陵川县西河底镇黄庄村的老党员黄海生,三十多年的老支委,今年61岁,从1985年退伍回来就一直担任村干部。他口中的小李书记叫李锋亮,是晋城市人社局的一名副科级干部,有着1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在黄庄,老百姓们亲切地称呼他“一书记”。

黄庄村位于西河底镇西北8公里处,由黄庄和王寨头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域面积约4.5平方公里。全村334户,1146口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335人已全部脱贫。耕地2200余亩,荒山宜林地600余亩,属于纯农业乡村,种植业以玉米、谷子、红薯为主,近几年全村大力发展红薯种植,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优质红薯种植基地。村里有市级古建筑玉皇庙一处,省级古建筑节孝牌坊一处。

深入调查研究 全面体察民情

驻村帮扶以来,李锋亮始终坚持以党性原则为基础,以服务百姓为目的,以驻村帮扶脱贫攻坚为要求,从思想上加强自身建设,全身心地融入群众。把黄庄村的发展和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到任后他注重了解村情民意以及村内各项事务,通过田间地头聊天、走进农家谈心、组织党员干部座谈等形式了解黄庄基本情况。经常与支村两委干部交流自己的想法,强化了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近半年的走访调研,他找到了黄庄贫穷落后的根源。第一,交通不便出村难。黄庄地理位置偏僻,从村里到镇上需要绕行高平的三槐庄,没有一条像样的通村公路。第二,种植观念陈旧。老百姓习惯种植玉米,而玉米价格逐年递减,亩均收入不足千元,以至于老百姓种地收入偏低。第三,生产生活用水困难。村里的机井电机水泵年久失修,严重老化,三天放一次自来水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第四,文化生活空白。村里没有文化活动广场,更没有健身器材,老百姓茶余饭后就是喝酒聊天打麻将。第五,村里没有产业带动,百姓谈何增收?

强化三基建设 增强造血功能

有了前期的深入调研,李锋亮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在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市人社局的全力配合下,他用两年多的时间,接通了黄庄至张仰2.98公里的通村公路,解决了百姓的出行难题,从此黄庄人出村到镇上不需再绕道高平。更换了机井电机水泵,改变了百姓家里三天放一回自来水的窘境,满足了村民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建设了文化活动广场,并配备了健身器材,填充了百姓业余文化生活的空白,村民们一有空就会跳跳广场舞,或者在健身器材上活动活动筋骨。积极筹备支部阵地建设,重新装修了村委会大院,完善了党支部会议室、村委会办公室,绘制了文化墙,使村委会办公场所面目一新。精心调研优质红薯种植项目,并通过大力宣传改变了百姓的种植观念。多方筹措成立了优质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红薯储存窖,有效提高了村民的种植收入。黄庄还有多处保存完整的清代建筑,特别是华北地区唯一的官建节孝牌坊。他和支村两委共同努力为黄庄争取到了“中国传统古村落”和“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两块金灿灿的牌子,为黄庄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和文化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抓党建 促维稳 流血流汗又流泪

2017年年底,李锋亮本该离任轮换,但是在黄庄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他高票当选了支部委员,并在第二阶段选举中被选为支部副书记。这是黄庄人对他的信任,更是一种挽留!他没有理由离开。

2018年开始,由于某些历史遗留问题引起的群体上访事件,极大地影响了黄庄村的和谐稳定发展。3月26日,镇党委研究决定暂停原支部书记职务,并委派李锋亮担任黄庄村党支部负责人。从那天起,他顶着巨大压力,承受着上访群众的各种攻击,被谩骂、被威胁、被驱逐。那段时间他如履薄冰、殚精竭虑,但他不气馁、不妥协,多次组织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开会学习,逐步增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不间断地走访、协调、做工作,用他的真诚一步步打动着老百姓。2018年6月11日,在一次走访途中他不慎踩到钉子,半截钢钉扎进脚底,献血直流。他没顾上休息,简单包扎后继续上路。由于天气炎热外加伤口处理不善,第三天伤口发炎不能行走,他拄着双拐坚持驻村工作,双拐陪伴了他半个多月。就在那段时间,上访群众被他的坚韧所折服,并纷纷跑到宿舍去看他。通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维稳工作的最后胜利。

现如今,黄庄村班子团结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村里街道干净整洁,百姓生产生活井然有序。李锋亮感慨地说:“我驻村帮扶5年多了,酸甜苦辣,一言难尽。经历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黄庄村自然条件不错,土地肥沃,小米、红薯品质很好,产量可观。老百姓善良、勤劳、淳朴。黄庄村所有贫困户已实现稳定脱贫,我也算是不辱使命吧。只是这么多年亏待了家人,我走的时候孩子还在上幼儿园,现在她都上五年级了......”


责任编辑: 冯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