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志愿初心传承城市文脉

——我市文物保护志愿者协会服务纪实

发布时间: 2025-05-02 07:25:39 信息来源: 太行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西街玉皇庙始建于唐文宗大和二年,现存金泰和五年题记石柱,金代泽州刺史杨庭秀曾在此留题。我们看到的中轴线上的唐代舞楼、悬山顶正殿、歇山顶拜殿等建筑群的榫卯结构,保存得非常好,这种中华民族独特的工艺创造蕴含着古人的哲学智慧。”4月19日,在城区西街玉皇庙内,身穿棕色马甲的文保志愿者王国兵一如既往地进行着文物知识义务宣传讲解工作。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文物看晋城。晋城素有“古建博物馆”的美称,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全市各个时期文物总量多达6767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数量居全国前列,密度为全国之最。更值得称道的是仅宋金时期的木结构建筑就有46座,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早期古建最集中的地区。

“成立文物保护志愿者协会,就是要把既热爱古建筑,又关注文物保护传承事业的志愿者聚集起来,一起保护晋城的文物和古建,让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市文物保护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卫军亮表示,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大市比较优势,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成立文物保护志愿者协会,通过人才培养、技术赋能、公众参与等方式,推动文物保护与传承深度融合。自协会成立以来,始终不忘文物保护与古建知识传递的初心,持续举办了“文保大讲堂”“为古建撑伞”“国宝回家”等一系列活动,特别是“文保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走进晋城一中、晋城二中、凤鸣中学等学校,以趣味讲解、互动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收获了一大批“文保小粉丝”。

据了解,目前市文物保护志愿者协会有300多名正式会员,覆盖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虽然岗位不同,所有志愿者却都怀揣着一颗保护文物的热忱之心,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发光发热。

“小时候看《百家讲坛》,感觉那些老师们历史文化知识渊博,能把历史知识讲得生动鲜活、妙趣横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那之后,我就深深热爱上了历史文化知识。”志愿者茹可莹说,每逢寒暑假,爸爸妈妈会带着她前往各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参观,就此与文物保护结缘。如今,茹可莹已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一名研究生。每年假期,她仍然坚持参加文保协会举办的“文保大讲堂”,继续学习吸收文物保护专业知识。“现在我经常到各地去讲解古建筑文化,看到越来越多人对我们山西的古建筑感兴趣,非常自豪。我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到文物保护的行动中来,用更多的形式宣传晋城古建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到古建筑的文化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市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中,还有一部分来自其他省市的热心人。“协会的宣传册给我装两本啊,回到长春我要讲讲咱晋城的老房子!”来自吉林长春的周佩煌,去年因《黑神话:悟空》关注到高平铁佛寺后,便成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协会各项活动的常客。1500公里的距离,挡不住他对晋城古建的热情,只要有空,他就会坐火车来参加文保调研、知识讲座等活动。

来自辽宁沈阳的胡大为2018年来到晋城工作,自此与晋城古建结下不解之缘。“小时候总去沈阳的北陵公园,没想到晋城的古建也这么震撼。”回到沈阳后,胡大为不仅始终保持着和市文物保护志愿者协会的联系,还成了实实在在的“异地守护者”。得知协会缺少教学器材,他专程定制了可拆卸的木构斗拱模型捐赠给协会。

“像周佩煌、胡大为这样的外地会员,市文物保护志愿者协会里还有很多。他们来自不同职业,却怀着同样的愿望:让晋城2200余处古建筑被更多人看见。有人帮忙整理文献,有人牵线外地专家交流,还有更多人用最朴素的方式当起‘宣传员’——朋友圈里多发一张古建照片,聚会时多讲一个文物故事,这样就多一份文物保护传承的力量。”市文保协会副会长苏雷感慨地说。

采访中,卫军亮表示,协会将积极创新志愿服务,深入更多的窗口行业,大力宣传古建知识与文物保护理念,进一步激发大家对文化保护传承的热情和力量,守护文脉,传承文明。(席淇暄)



责任编辑: 常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