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质量发展主战场主引擎主力军

发布时间: 2019-04-30 10:48:00 信息来源: 太行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开发区建设对促进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着重要的排头兵作用。

  在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大会上,省委书记骆惠宁明确强调,要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努力把开发区打造成引领转型发展的载体、创新体制机制的先锋、扩大招商引资的主体、培育现代产业的引擎、创优营商环境的窗口、激发干事创业的平台。

  市委七届六次全会首次提出“5个3”要求,将开发区与交通、民生一道,作为晋城发展的三大短板,列为全市重大改革目标任务,彰显了市委、市政府对开发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要举全市之力抓好开发区建设,用全新的视野谋划定位,用全新的思路破解难题,用全新的体制增强活力,用全新的路径打造引擎,把开发区建成引领全市转型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和经济特区。

  区划调整,大开发区布局成型

  26年前,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改革开放中孕育、建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长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8年,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全市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市10.5%的GDP、18%的工业增加值、25.7%的税收收入、13%的固定资产投资、2.7%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以及91%的进出口、97.4%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和100%的利用外资。19项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实力在219个国家级开发区中位列120位。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全市产业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和拉动晋城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跟全国同类地区相比,综合发展水平处于全国第三方阵,中部地区第二方阵靠后水平。尤其是我市县级开发区起步较晚、规模偏小、结构不优的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知弱而图强。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了全市开发区整合扩区的决定,形成了“1+4”战略格局。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现有主区、金匠工业园区,整合北石店工业园区、巴公工业园区和北留周村工业园区,形成新的“一区四园”规模,面积由9.85平方公里扩展到86.8平方公里。高平、阳城、沁水和陵川4县市纷纷结合实际,调整开发区布局、扩大开发区规模,全市开发区总面积由20.7平方公里增加到170.83平方公里。截至目前,高平、阳城、沁水3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高平市整合米山、三甲、马村3个工业园区,形成“一区三园”的规模;阳城县整合安阳现代陶瓷园和八甲口新能源产业园,形成“一区二园”的规模,总体规划编制已经完成;沁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体规划正在做前期工作;陵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方案上报待批。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由1个增加到4个,基本实现“一市一国家级开发区、一县一省级开发区”的目标。各个开发区的优势主导产业也初步形成: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光机电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高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汽车零部件、新型能源、绿色建材产业,阳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能源新材料、现代陶瓷和商贸物流产业,沁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煤层气综合利用、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产业。

  三化三制,起步良好加速推进

  为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开发区二次创新创业,去年以来,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起草出台《“三制”改革总体方案》及《全员聘用办法》、《绩效工资办法》、《绩效考核办法》、《竞聘上岗、双向选择实施办法》等制度,以实行领导班子任期制、全员岗位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按照“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实行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一肩挑”;推进大部制运作、扁平化管理;实施了人员精简,通过社会化职能移交和向一线下沉等方式推动人员分流;实施全员聘任竞争上岗,通过竞聘演讲、民主评议、双向选择等程序,引导180人走向新工作岗位;整合减少6个内设机构和4个直属事业单位,采用剥离、分流的方式消化了122名冗余人员;实行薪酬绩效工资制,打破身份限制,建立岗位绩效薪酬制度,实现薪酬管理由“铁工资”向“活薪”转变。与此同时,他们积极推进开发区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三化”管理团队建设,建立“管委会+公司”的运作模式,成立园区开发建设运营公司和园区公用建设管理公司,负责园区建设、市场化运营、招商引资等工作,实行“运管分离”。

  高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明确了“三定”方案,确定了主要领导,组建了管委会,内设机构和工作人员已配备到位,制定了外聘人员的招聘办法和薪酬绩效工资及考核办法。面向国内聘请了6名经济、规划、产业和法律顾问,引进了9名硕士研究生,初步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工作机制。组建了恒通开发建设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市场化柔性引进1名公司副经理,采用“推荐+面谈”方式招聘了8名招商、规划和财务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完成了公司管理架构、注册资金、柔性人才引进等方面的自身建设,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管理搭建了投融资平合。

  创优环境,提升发展的软实力

  “晋城开发区的办事速度和效率,令人吃惊!”这是山西烽通光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的由衷感叹。

  “去年6月份深度对接会结束后,我们决定立马成立公司。”让李峰惊讶的是,早上办理相关手续,上午11点不到,滚烫的营业执照就已经到手。“立马”两个字也验证了让李峰吃惊的“开发区速度”。李峰说:“作为入驻企业,‘烽通’只需要‘拎包入住’,这将大大缩减我们的建设工期,预计这个月底项目便可以试运行”。

  为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投资环境,市政府向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派驻了公安、规划、水务、市场监管、消防、执法大队等多个驻区单位。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市带头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出台了《管家式服务12条》,主要内容包括:只进一扇门,最对跑一次,一颗印章管审批,“两不见面”代办服务,“数据跑”代替“人员跑”,入企服务常态化,“一把钥匙”打开“准入”和“准营”两扇大门,减税降费,清理和规范中介服务,深化项目承诺制,审管分离审管联动,加强对审批权力运营监管。在政策集成中,提升优化营商环境的含金量;在流程再造中,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方法。

  高平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高平市行政审批局,实行“一个窗口、一枚印章、全程代办”服务机制,建立了开发区“一个部门对接服务企业、一名业务骨干服务一个项目”工作机制,实行项目所有审批手续全程代办制;编制完成开发区承诺清单,建立企业投资项目承诺体系和企业服务机制,为县级开发区“三化三制”积累了经验、趟出了新路。

  打造平台,夯实基础筑巢引凤

  倾力筑好巢,只为引凤来。

  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打造“国际化光机电产业集群发展的承载区”、“国家级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创业的先行区”和“区域性现代生产性服务产业的集聚区”的目标,按照转型发展、功能升级的要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努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主区和金匠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工作进入招标程序;金匠工业区2018年实现土地储备3000亩,500亩标准土地整理任务全面启动;金匠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全面启动南村河黑臭水体治理、采空区治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等生态修复项目;加快推进增量配电网和多能互补项目;络桦路南段、顺安街、茶元路、新兴街、艮渊路等5条园区道路集中开工建设,园区内部“四纵一横一环”的道路结构基本成型。公共服务平台越来越完善:区内已建成5万平方米的孵化器、2800套14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和6700平方米的专家公寓。建有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产业园,总占地面积约211亩,建筑面积约21.5万平方米,此项目包括众创空间、定制化厂房、多层标准化厂房、独栋中试研发楼、公共服务平台、智能仓储、公寓和办公等附属配套设施。目前已有60%的标准化厂房完成招商,并有部分企业开始入驻装修。

  高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打造配套服务“成本洼地”,加大土地收储力度,2018年全年土地收储1442亩,超完年度目标442亩。供气管网开工建设,沁水与高平供气通道正在施工,园区水、电、路、网、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基本就绪。设立了高平产业振兴基金,第一期2亿元资金已入账,正向全国公开遴选母基金管理机构。

  沁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落地项目新天一陶瓷熔块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980余万元,完成了土地平整、输气管道和减压撬站所、厂区道路北路建设及通水、通电工程。

  招商引资,内引外联双管齐下

  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招商引资10条优惠政策》和《招才引智10条激励政策》,为全市开发区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提供政策保证。一年多来,全市各个开发区将精准化招商、产业招商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南针”,内引外联,双管齐下,精准对接引进一批补链、强链的好项目。

  起步较晚的沁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出手就是大手笔:成功引进投资12亿元的陶瓷熔块项目、投资5亿元的新能源汽车聚合物锂电池项目、投资5亿元的煤层气工程服务项目。

  阳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也不甘示弱,在谋划今年完成500到1000亩土地储备的同时,加快了招商引资的步伐,围绕煤泥精加工与企业达成3份意向书,项目有望很快签约落地。

  高平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探索“台湾园”模式,主动对接台湾客商,先后联合举办两次招商引资推介活动。2018年全年共新签约项目6个,项目金额13.3亿元;落地项目5个,开工项目5个,到位资金4.74亿元。

  陵川县注重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中电投风投一期并网发电、二期开工建设,百孚百富、九州天润、兰花制药等一批项目加紧布局,为开发区的全面启动奠定基础。

  为积极推进光机电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1+N”优惠投资政策,设立了50亿元的龙头企业光机电引导基金、10亿元的中小微企业光机电项目扶持基金和1亿元的风险补偿资金池。3月15日,山西大学与市政府及我市光机电企业签署光机电产业政产学研用项目。

  3月23日,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增量配电及多能互补项目、中电智云大数据中心项目、天巨鼎兴精工装备制造项目等在内的9个重点转型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3.7亿元,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开发区改革

  政策支撑

  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关于推进民营经济转型的意见》、《招商引资10条优惠政策》和《招才引智10条激励政策》,为全市开发区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提供政策保证。

  布局调整

  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现有主区、金匠工业园区,整合北石店工业园区、巴公工业园区和北留周村工业园区,形成新的“一区四园”发展格局,面积由9.85平方公里扩展到86.8平方公里。高平、阳城、沁水和陵川4县市纷纷结合实际,调整开发区布局、扩大开发区规模,全市开发区总面积由20.7平方公里增加到170.83平方公里。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由1个增加到4个,基本实现“一市一国家级开发区、一县一省级开发区”的目标。

  业绩指标

  2018年,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全市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市10.5%的GDP、18%的工业增加值、25.7%的税收收入、13%的固定资产投资、2.7%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以及91%的进出口、97.4%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和100%的利用外资。19项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实力在219个国家级开发区中位列120位。

  改革方案

  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起草出台《“三制”改革总体方案》及《全员聘用办法》、《绩效工资办法》、《绩效考核办法》、《竞聘上岗、双向选择实施办法》等制度,以实行领导班子任期制、全员岗位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 (撰稿:赵文肖)


责任编辑: 张娅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