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扶贫故事】舍小家为大家 夫妻同心上“战场”

发布时间: 2020-12-03 08:31:43 信息来源: 网信晋城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柳树口镇中村的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司晓光,瘦弱的身材,憔悴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是一位很普通的工作队员,但他的外表和在扶贫工作中的韧劲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2017年12月底,在晋城市工商局工作的司晓光被派驻到柳树口镇中村开展帮扶工作。当时的中村,村民搞派性,支村班子成员思想落后,人心涣散,村民增收无途径。如何壮大村集体产业是关键,经过与村委班子多次商讨,最终确定利用本村村集体的一百多亩土地修建蘑菇大棚,虽然一开始村民们不理解,多有阻挠和干预,但司晓光和队友们却从未被困难所吓倒,克服内外交困的种种因素,蘑菇大棚成功投产并获利,村民们也尝到了"甜头"。

 在帮扶单位大力支持、派驻工作队的帮助下,修路通水改善基础设施,维修村卫生室,完善公共服务,因地制宜流转村集体土地,大力发展产业,为村集体增收每年达到5万元,也带动了村民增收。目前,中村村集体主要产业项目有光伏、蘑菇和辣椒种植。2019年,这些产业为村集体带来6万余元的收入,为村民和贫困户解决30多个劳动就业岗位,增加收入10万元。

 “现在老百姓也不闹了,口袋也鼓起来了,就连帮扶干部到贫困户家里探访都顾不上接待,忙着摘辣椒挣钱呢!”司晓光高兴地说。

司晓光的妻子董红玲在泽州县卫生监督所工作,2019年元旦,单位派她到圪节底村驻村,司晓光听说后顿时有点蒙,自己已经在驻村了,家里还有80多岁的老母亲和正在读高三的儿子和三岁的女儿,妻子驻村了,那孩子怎么办?家里怎么办?尽管如此,司晓光只说了一句“服从组织的安排”,就这样夫妻两人同时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

董红玲帮扶的山河镇圪节村在晋城市区南端,离城30多公里,司晓光帮扶的柳树口镇中村在市区的东北方向,离城40公里。从此,他们开始“背道而驰”“各奔东西”。妻子没驻村以前,星期天回到家,谈最多的话题是孩子成长的变化,现在转移到了驻村帮扶的问题,孩子都边缘化了。2019年秋季开学,女儿第一天入幼儿园,司晓光不能亲自送孩子上学,当得知孩子未能如期入学的消息时,他内心很是愧疚。至今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

董红玲刚到圪节村,对扶贫帮扶工作没有头绪,一接手就是一堆扶贫基础资料需要规范完善。每次司晓光接到她的电话,都是着急地问这问那,想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为尽快实现帮扶村如期脱贫,夫妻二人开启了“5+2”的模式,星期天妻子带回一本本扶贫资料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讨论补充的内容,规范逻辑的混乱。二十多本资料,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全部整理了出来。为了把基础资料做得更规范完善,董红玲专门跑到中村实地学习查看各种扶贫资料。现在,谈论村上繁杂琐碎的工作已成了夫妻两人的习惯。

经过不懈的努力,很快,董红玲就对帮扶工作驾轻就熟,对帮扶中的实际问题也常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家里事管的少了,但在脱贫攻坚这个大“战场”上,他们夫妻二人却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责任编辑: 张娅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