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领军人才:让创新成果“落地生金”

发布时间: 2025-10-25 08:47:47 信息来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在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攻坚战场上,山西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驱动这场变革离不开怀揣梦想、敢于创新的领军人才。他们扎根三晋大地,将前沿科技的火种引入传统产业,让实验室的成果在生产线上“生根发芽”,最终结出“真金白银”的产业硕果。山西锦波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霞、中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清飞、百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宪朝,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奋斗历程,是山西人才强省战略的生动注脚,更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鲜活样本。

解码生物材料
重塑山西医药新名片

走进位于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的山西锦波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诸多国内外企业的预约参观、订单对接等持续不断。董事长杨霞带领企业勇闯未知领域,努力深耕十余年,让人源化胶原蛋白产业“蓝图”落地成产业“地图”,完成从“0”到“1”再到“N”的蝶变。
  “山西有深厚的生物医药基础,但过去更多集中在原料药和仿制药。”杨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转型的关键,在于掌握核心技术和原创产品。我们选择人源化胶原蛋白,是因为它代表着未来生物材料的方向,市场潜力巨大,技术壁垒极高。” 
  锦波生物的创业史,就是一部自主创新的奋斗史。面对全球无先例的“无人区”,团队在简陋实验室里开启研究,技术路径全靠自主摸索。转机出现在2018年:团队首次解析出人体Ⅲ型胶原蛋白164.88°弯曲的三螺旋原子结构,这项颠覆学界百年认知的成果被国际蛋白结构数据库收录。2021年6月,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准了国际首个注射用“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上市。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国际空白,更标志着我国在人源化胶原蛋白材料领域实现了自主可控。
  杨霞回忆产业化初期的艰辛,“如何实现大规模、高纯度、低成本的生产?”这期间,杨霞深切体会到三晋大地对科技创业的滋养力量:当研发遭遇资金困境,政府专项支持及时到位;当产业园建设面临挑战,政策专班提供全程护航。“政府‘急创新之所急、解创业之所忧’的服务理念,极大加速了实验室成果向生产线的转化。”
  “‘揭榜挂帅’等机制对激活创新潜能有极大推动作用。柔性引才,得以让更多科学家扎根山西这片沃土。”杨霞自豪地说,“我们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与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深度合作,形成了高水平研发团队。”
  “创新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在流水线上实现价值,才能真正‘生金’。”杨霞表示,当政策甘霖润泽创新沃土,当制度创新破除发展藩篱,这片厚重的黄土地必将孕育出更多引领变革的科技力量。

聚力高精尖
锻造稀土产业新优势

在运城盐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磁科技现代化的生产车间里,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经过熔炼、烧结、加工、电镀等工序,源源不断地生产。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磁片”,却是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医疗设备等高端装备不可或缺的“心脏”部件。中磁科技董事长董清飞,这位在稀土永磁行业深耕近40年的“老兵”,带领企业从一家地方小厂变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供应商。
  “20多年来,中磁技术工艺一直处于行业领跑地位。”董清飞言语中透着自豪,“关键密码,就是人才。”这条闪耀着科技光芒的产线背后,凝聚着一个“磁力聚合”的人才生态链——研发团队中,两位核心专家都是烧结钕铁硼材料学博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
  依托强大的研发实力,中磁科技拥有专利180项,其中发明专利58项、实用新型专利122项。公司承担了众多国家及省重大项目,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汽车工业、医疗设备、能源交通、工业电机等高科技领域,公司生产的轮毂电机磁钢2022年荣获国家单项产品冠军,2023年被评为山西精品。该公司2022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4年被评为国家“绿色工厂”企业。
  “一个小小的磁片,凝聚着材料科学、冶金工程、精密制造等多个学科的心血,需要大量的人才。”董清飞翻出手机里的人才地图:与北京科技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中北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稀土永磁实验室。此外,中磁科技构建“引育用留”全周期人才机制,以优厚待遇、广阔平台吸引海内外人才。目前,公司核心研发人才占比超35%,他们的智慧持续为科创和产业创新注入活力。
  “人才就像永磁体里的稀土离子,只有通过创新制度把它们有序排列,才能爆发出改变产业的巨大磁能。”董清飞感慨道。

信创筑基
数智赋能转型新引擎

走进百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展厅,搭载国产“中国芯”的整机设备阵列如林,智慧矿山、智慧政务等数字化解决方案在大屏上跃动呈现。该公司董事长王宪朝,这位深耕信息技术领域多年的“三晋IT先锋”,正带领百信以“硬核科技”擎起国家信创产业的大旗。
  “山西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面临着安全、高效、绿色转型的迫切需求。而信息技术,特别是信创和人工智能,是实现这一转型的关键支撑。”王宪朝对山西的转型需求有着深刻理解,“我们的使命,就是立足信创,用自主安全的‘数智’技术,为千行百业赋能,而人才是百信发展的核心动力。”
  回望2014年那个寒冬,一群来自中北大学的“科技追梦人”,在50平方米的创业空间里立下豪迈誓言:“一定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安全计算机!”面对技术壁垒、产业链断层和人才荒,他们以“晋商精神”破局:与太原理工大学共建百信学院定制培养工程师;设立“攀登者基金”资助员工攻读在职博士;以“凤还巢”计划吸引北上广人才回流。
  如今,公司与中国工程院两位院士建有院士工作站,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和进行产学研战略合作,构建了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平台。目前,百信拥有研发人员超300人,占比40%以上,会聚了院士等高端人才,成为支撑山西信创产业发展的“最强大脑”。
  “信创不是简单的设备替代,而是关乎国家命脉的安全基石,是产业腾飞的数字翅膀!”王宪朝指着展厅里的“恒山”服务器说,“我们扎根山西,就是要让自主创新的种子在这片沃土生根发芽,用安全可靠的‘数智’技术浇灌千行百业,让老工业基地焕发数字新活力。”
  杨霞、董清飞、王宪朝虽然行业各异、路径不同,但都深刻诠释了同一个道理: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引擎。当前,山西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的关键时期。只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山西完全有能力将丰富的资源禀赋转化为强大的发展优势,让更多的创新成果在三晋大地“落地生金”。(本报记者 李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