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转型发展蹚新路 表里山河焕新颜

发布时间: 2021-05-10 10:36:36 信息来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太行山再高,也高不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吕梁山再深,也挡不住人们跨越贫苦日子的脚步。

在山西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3700万干部群众铆足一股劲接续奋斗,战贫困奔小康,让三晋大地富起来秀起来。乘着新时代的发展东风,这里的人们重整行装再出发,踏上转型发展蹚新路的新征程。

摘掉穷帽子,黄土地不再“贫瘠”

谷雨过后,吕梁山草木吐翠,春意盎然。

“五一”前的一天,吕梁市柳林县薛家湾村村民胡在忠在儿孙的簇拥下庆祝百岁生日。在宽敞亮堂的二层楼房里,看着一大桌子精心准备的菜肴,胡在忠感慨万千,给孩子们讲起自己过去不同时代心里的愿望:吃一碗白面、穿一件新衣、盖一间砖房、买一辆车子、来一次旅行……

“少年时一家人挤在山坡上的破旧土窑洞里,经常饿肚子,衣服上全是补丁。”胡在忠回忆道,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乡村教师,每次开学,都要步行2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去黄河岸边的学校。

时光如梭,胡在忠家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穿不愁、盖了新房、孩子们开上了小汽车,还坐上动车和飞机出门旅游……“过去的心愿全都实现了。”胡在忠说,现在的愿望,就是要多享几年福。

过去几十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晋大地处处发生着像胡在忠家一样的嬗变。

太行、吕梁两山夹峙的山西,一度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2015年全省贫困发生率达8.33%,近一半的县是贫困县。赵家洼、椿树沟、万年饱、如意洼……一个个存续了千百年的贫困村村名,无言地诉说着老百姓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山西近5万名干部奔赴贫困地区,跟群众一起想出路、建设施、忙搬迁、兴产业。短短几年间,全省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327元增长到2020年的9592元,过去住在沟洼峁梁里的贫困群众搬出大山,渴望吃饱肚子、过上如意生活的老百姓终于圆了梦想。

脱贫后的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村村民周明则当起了护林员,学会了编织,还迷上了唱歌。上山巡林的路上、游客聚集的村头、微信里的歌友群,时常能听到他的歌声。“日子好了才有心思唱歌,过去那恓惶日子,谁有心思唱呢?”他说。

作为一个易地扶贫移民村,宋家沟如今已被打造成AAA级旅游景区,“五一”期间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周明则每天帮着执勤,从早上六点忙到晚上七点半,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

披绿装补短板,表里山河重焕风采

不久前,太原市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内的25万株樱花竞相盛开,形成一道“醉美”春景,吸引了众多市民。

这座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的公园,10多年前还分布着众多石膏矿、小煤矿,采矿形成的山体破坏面有200多处,矿产废弃物及各类城市垃圾形成了7个大型垃圾场,是太原市区粉尘的重要源头。

引水上山、修复山体、遍植绿树……经过不懈治理,这里变成了综合性生态旅游公园。“我每周末都会来这里转转,不仅是看风景,也是感受生态环境的变化。”太原市民王凯说。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山西之痛在于生态环境。缺林少绿、水资源不足、河道断流、水体污染、多座城市“上榜”严重污染城市,一段时期内,山西在保障全国能源供应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生态之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经济强起来、百姓富起来,生态环境也要好起来。近些年,山西践行“两山理论”,聚焦山、水、气、城等领域存在的突出生态短板,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让表里山河重焕风采。

在太行山、吕梁山等重点区域,山西掀起造林绿化高潮,仅“十三五”期间就造林2300多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2.4%提高到2019年底的23.18%,历史上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昔日“十山九秃头,洪水遍地流”,到今天“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山西筑起了坚固的京津绿色屏障。

为破解水资源困局,山西大规模建设应急水源工程、大水网工程。在有效解决水源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的基础上,又重点实施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加强“两山七河五湖一流域”生态修复保护。经过努力,汾河、桑干河等流域生态全面改善,晋阳湖、漳泽湖等省内主要湖泊得到有效治理,“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清洁化低碳化等措施,山西重点城市、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也明显好转,去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值同比下降9.9%,优良天数比例较上年增加8.3个百分点,涌现出“大同蓝”等诸多城市新名片。

厚植生态,就是厚植未来。“五一”期间,全长75公里的太原汾河公园自行车道开通运行。蓝天白云下,众多市民在绿树掩映的碧水岸边骑行,尽情享受生态向好带来的红利。

让高质量发展成为三晋最强音

作为煤炭大省,山西产出的煤炭曾经“点亮全国一半灯”。然而,长期以来“一煤独大”的资源型经济,不仅造成过度依赖煤炭的粗放发展方式,而且挤出了改革、挤出了创新、挤出了人才、挤出了山西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转型发展蹚新路,成为摆在山西面前的一道新的“时代考题”。

为此,山西提出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做强做优基础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以基础产业的有效支撑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赢得时间空间。

山西同时向改革创新要动力。近几年,山西瞄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在国资国企、行政审批、科技体制、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教育布局优化调整等众多关键领域大力度推进改革,有效释放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今年以来,出现在山西多地防疫卡点的“气凝胶零耗能小屋”颇受关注。

“这间18平方米的小屋使用了气凝胶保温墙板、石墨烯发热膜地板和能发电储能的光伏板,全都是华阳集团自主研发的新材料。”华阳集团宏厦三建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惠荣说。

华阳集团的前身阳煤集团曾是知名老牌煤企。在去年山西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中,这家老煤企告别传统煤炭业务,专攻新材料产业,成为山西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典型。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今年一季度,全省装备制造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均明显快于全省规上工业增速,部分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经过持续发力,山西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变,大数据、半导体、光电、光伏等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也在加速形成并产生效益。

新征程,再出发。

从“一煤独大”到“八柱擎天”,从过度依赖要素驱动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肩负着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使命的山西,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奋勇前行。


责任编辑: 张娅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