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载 晋城工业铸辉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发布时间: 2019-10-16 15:26:00 信息来源: 晋城在线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晋城工业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越,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逐步建设成为门类较全、结构合理、发展高质的现代化工业,为晋城经济社会的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从百废待兴到百业俱兴,总量规模不断壮大

  (一)经济总量大幅提升,支撑作用不可替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晋城经济以解决自身温饱为主要目标,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导,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全市乡及以上工业企业仅有5家,工业总产值只有305万元。新中国成立70年来,晋城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总体实力不断壮大。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全市乡及以上工业企业单位达到733户,全市工业总产值增至9.3亿元,较1949年增长303倍,但大中型企业数量仅有8户。改革开放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快速增长,2007年达到238家。2007—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进入平稳增长阶段,由238家增至284家,企业单位数增长19.3%。随着晋城工业企业队伍的发展壮大,晋城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总量迭创新高。2003年,晋城全部工业增加值迈上100亿元台阶,达105.6亿; 2006年突破200亿元;2011年突破500亿元;2018年突破662.7亿(按可比价计算较1952年增长1685倍)。1953—2018年,晋城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按可比价计算,下同),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3.2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全市各项主要工业经济指标总量均实现扩张。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72.8亿元,较1978年增长311倍,拥有资产3985.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69.6亿元、利润190.7亿元,分别较1978年增长796倍、406倍、358倍。

  2018年,晋城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9.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17.2%;2011年以来,随着晋城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是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拉动作用仍不可替代。

1952—2018年晋城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二)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晋城工业生产能力严重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求。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全市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工业生产能力快速扩张,产品种类逐步丰富。原煤产量由1949年的65万吨增至2018年的9982万吨;生铁产量由1949年的0.7万吨增至2018年的403万吨;钢材产量由1978年的0.9万吨增至2018年的345.1万吨;发电量由1956年的8万度增至2018年的256.7亿度;水泥产量由1959年的1万吨增至2018年的229万吨;化肥产量由1965年的100吨增至2018年的218.4万吨;布匹由1956年的17万米增至2018年的998万米。与此同时,煤层气、瓷砖、太阳能电池,矿山专用设备、金属切削工具、光电子器件等新兴产品产量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少至多的飞跃,2018年产量分别达到38亿立方米、2600万㎡、46235千瓦、55955吨、4924.6万部、12.1万辆、3605.9万千瓦、622万件、11.5亿只。此外,晋城部分主要产品产量在全国的地位也举足轻重,2018年,农用化肥(折纯)产量占全省的60.6%,全国的4%;煤层气产量占全省的67.2%,全国的52.6%。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迅猛增长,也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工业出口的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从无到有,2018年完成92.8亿元,比2008年增长3.5倍,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87.4亿元,比2008年增长24.7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比重高达94.2%,占比较2008年提高77.5个百分点。

  二、从体系单一到多元并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晋城工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工业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逐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晋城工业所有制结构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通过1954—1956年三年的社会主义改造,非公有制经济直线下降,公有制经济迅速上升;1978年,晋城工业经济处于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二分天下的阶段,国有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2.3%,集体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7.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方针,晋城工业经济成份日趋多元化,所有制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逐步形成,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民营、私营工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晋城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企业个数来看,2018年,晋城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4家;其中,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15家,私营工业企业111家,国有控股和集体工业企业122家。从分经济类型增加值以及从业人员占比来看,2018年,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61.8%(国有企业占0.9%),从业人员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63.2%(国有工业占1.9%);集体工业总产值占比为0.1%,从业人员占比为0.2%;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总产值占比为17.9%,从业人员占比为17.5%;私营工业总产值占比为18.5%,从业人员占比为13.7%。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以及民营工业不仅有力的推动了晋城工业经济的发展,在稳定就业方面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与此同时,国有控股工业也在不断做优做强,虽然在全市工业中的各项占比均有所下降,但是在重要战略性领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2018年,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煤层气、煤化工、电力行业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占比达33.5%,资产占比达76.4%,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61.9%。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中国成立初期,晋城工业主要以煤炭为主。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为205万元。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地方“五小”工业,晋城工业快速发展。至上世纪70年代末,晋城工业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煤炭、机械、化学、纺织、冶金、电力成为六大重点行业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初期,晋城市轻重工业比重约为1:4。1985-2000年,随着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晋城市工业结构继续向重型工业结构倾斜。轻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17.4%下降到2000年的11.6%,煤炭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增加值占比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冶铸行业依托资源优势,上升到工业第二大行业;机电行业随着国家大中型企业搬迁,地位逐步下滑;纺织行业虽经改革重组,仍未发展壮大。进入新世纪以来,晋城工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煤电行业支柱地位巩固,装备制造业和冶铸行业比重回升,煤层气行业异军突起。2018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9.4%,一跃成为第二大行业,煤层气行业紧随其后,占比9.3%。在装备制造业等高技术行业支撑作用日益显著的同时,化工、钢铁等传统行业也在转型升级。近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环保督查等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钢铁、化工行业落后产能逐步消减,“僵尸企业”有序清退,行业获利能力、生产效率稳步向上。

  目前,晋城工业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日益明晰,以煤炭为基础,以先进制造业和煤层气行业为发展引擎,铸造业、煤化工和电力为主要支撑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2018年,晋城六大支柱行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比重超九成,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90.1%。

规模工业增加值前五位行业比重变化

  注:1949年和1966年为工业总产值比重

  三、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发展方式加速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工业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方式转变。

  (一)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夕,晋城工业发展曲折,工业经济效益水平起伏不定;改革开放以后,晋城工业经济效益持续提升,总体保持较高水平增长,运行质量不断改善,提质增效成果明显。

  经济效益持续提升。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6.1%、50%,呈现出利润增长快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与1985年建市初期相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由8.8亿元、1.2亿元增至1569.6亿元和190.7亿元,分别增长177.6倍、158.8倍。

  提质增效成果明显。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分别为7.2%、16.7%、12.1%,分别较1990年提高4.1个、10.8个、7.3个百分点;从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人均利润等指标来看,1990—2018年,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人均利润分别由1.2万元、0.06万元增至77.8万元、9.3万元,单位劳动的产出稳步提升,工业企业提质增效成果显著。

  (二)创新驱动日益增强

  企业创新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晋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业的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创新产出能力快速提升,创新成效进一步显现。2018年,全市工业专利授权量增长49.6%,2001-2018年年均增长23.8%;规模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1.18%,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同时,在《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的引领下,晋城积极拓展装备制造业等创新型产业领域,加大产业投入,扶持重点企业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装备制造业在推动全市工业快速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2018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3%,较上年加快24.6个百分点,快于全市规模工业24.3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7.4%,占规模工业的比重9.4%,高于上年0.5个百分点。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

  去产能持续发力。2018年全市完成4座煤矿240万吨过剩产能。煤炭先进产能占比大幅提升,先进产能7110万吨/年,占现有产能10740万吨/年的66.2%。去库存压力有所缓解。年末全市规模工业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6.4天,比上年减少0.2天,比2015年减少2天。去杠杆效果显现。年末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63.2%,同比下降5.1个百分点,比2015年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煤炭行业的资产负债率63.1%,同比下降6.8个百分点,比2015年下降0.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的资产负债率57.8%,同比下降5.0个百分点,比2015年下降0.7个百分点。降成本措施效果显现。2018年,规模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72.4元,较去年同期(75.2元)2.8元,较2015年下降8.2元。其中:煤炭行业的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62.4元,较去年同期(64.9元)2.5元,较2015年下降11.9元。与此同时,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稳步提高。2018年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12.6%,较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较2015年提高8个百分点。

  (四)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工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晋城工业始终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全市工业企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走向世界市场的步伐加快,工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2018年,全市规模工业产品实现出口交货值89.3亿元,同比增长82.1%,比2008年增长3.5倍。

  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底,全市规模工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由1998年的2户增加至15户,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资产总计440.5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为11.1%,较1998年增长546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2.5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15.7%,较1998年增长241倍;完成利税58.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17.2%,较1998年增长1130倍。

  回顾70年来的发展历程,晋城工业经济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恢复与改造期、大跃进与十年动乱调整期、改革开放与建市发展期、产业升级与快速提升期,目前正处在增速换挡与转型升级期。历经70年拼搏奋进,晋城工业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结构升级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取得了辉煌成就。放眼未来,全市工业战线将在晋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工业转型,致力将晋城打造成为山西新型城市、中国煤层气产业化基地、21世纪“世界光谷”,奋力谱写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篇章。(供稿:晋城市统计局 郭瑞 张志兴)


责任编辑: 茹妮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