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全球粮食安全 中国何以临危不惧?

发布时间: 2020-04-12 09:32:00 信息来源: 人民网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据人民网-时政频道 04月12日)

  【开栏的话】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读懂“中国之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 

  2020年1月2日起,人民网推出《中国之治》栏目,围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维度,聚焦“中国之治”,解析发展背后的“中国密码”。 

  

 

  近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国家陆续发布粮食出口禁令。联合国粮农组织也警告称,疫情或将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在这种情况下,4月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传递重要信号:中国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中国何以临危不惧?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七星农场考察时语重心长地说。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粮食安全的冲击,恰恰验证了我国能够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了主动。

  及时复耕 紧抓今年丰收主动权

   “不失时机抓好春季农业生产。”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春耕备耕部署规划指明方向。这一决断,高瞻远瞩,对稳住今年粮食生产起到关键指示作用。 

  3月2日,黄淮、华北、西北陆续进入返青期,正是加强春季田管、促进苗情转化的关键时期,“奋战100天夺夏粮丰收行动”正式启动。今年全国春播粮食面积约9亿亩,截至4月3日,已经春播粮食1亿亩,进度超过一成,明显快于去年同期。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精准化施策,从南到北因地制宜排出春耕备耕工作安排;机械化生产,今春全国投入大中型拖拉机、耕整机、工厂化育秧设备等各类农机具预计达到2000万台套以上;智能化管理,全方位、立体化开展远程农业技术培训和网上指导服务……

  “今年黑龙江七星农场继续推广水稻标准种植模式,鼓励种植户应用平床机、压床机、摆盘机、轨道车等机械,代替人工作业;鼓励种植户合作开展劳动生产,通过这些措施助力农业实现节本、增产、增收。”北大荒股份七星分公司总经理彭荣君接受人民网采访时介绍说。

  疫情当前,抓紧农时做好春耕备耕,是赢得今年丰收主动权的重要环节。

  入春来,稻田麦地一片辛勤耕耘的繁荣景象。回顾往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充分证明了我国粮食供给能力充足,生产动能强劲。

   

  一方面,大国粮食生产根基牢固。长期以来,我国出台多项政策调动各类主体种粮积极性;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为保障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基础支持。

  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2019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 ,新创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151个,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为耕种打好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精准、机械、智能、创新……再加上互联网催生的业态新变化,现代种业持续创新发展,为中国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因此,即使疫情当前,播种机的隆隆声依然按时响起,现代农业生产照旧稳步向前。

  畅通渠道 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保驾护航

  疫情当前,不仅及时推动春耕播种,流通环节存在的“堵点”也得到及时疏通。

  “要抓紧解决影响春耕备耕的突出问题,组织好农资生产、流通、供应,适时开展春播。”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

  “粮食流通、加工环节也会影响到消费市场的供应问题。” 中国社科院农业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可以看到中国的粮食流通环节相当完善,加上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通过粮食流通调节区域间不平衡,疫情对各地粮食安全影响不大。”

  疫情期间,上游农资供应保障及时,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6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有力有序有效推动化肥及其原辅料生产企业复工复产;下游供给渠道“堵点”打通,农业农村部积极促进采购主体与产区精准对接,各大商家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销售业务,成功撮合线上交易1240万次。

  “市场调节在此次保障粮食平稳流通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电商助力农产品销售,粮食生产与销售未受疫情严重影响,可谓’有惊无险’。”党国英解释道。

  春耕如期恢复、流通照常运行……确保今年粮食生产供应平稳运行的同时,我国粮食安全还有一道长期存在的看不见的防线——库存储备。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首先,保障体系有支撑,原粮储备、成品粮储备充足,一批应急加工企业、应急供应网点、应急配送中心和应急储运企业已建成;其次,市场波动有监测,我国建立起两级监测体系,国家级粮食市场信息直报点1072个,地方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点9206个;第三,应对变化有预案:我国建立了从国家、省、市、县四级的粮食应急预案体系;第四,保供稳市有责任:我国已建立并督促各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除此之外,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应急加工企业5388家,其中已经复工4750家,复工率88.2%;复工企业的小麦和稻谷的加工能力每天96.2万吨,折合19.2亿斤,按照每天一人一斤粮计算,仅这些粮食应急加工企业每天的加工能力,就够全国14亿人吃一天多。

  “疫情发生以来,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加强市场粮源调度,有序组织拍卖政策性粮源,有效保障了市场需求。目前为止没有动用过中央储备粮,除了个别市县,绝大部分地区也没有动用过地方储备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介绍。

  “从此次应对新冠疫情看,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王宏介绍,“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切实做到了各负其责、守土尽责。”

  自力更生 粮食自给为国家筑起牢固安全线

  这次疫情充分证明,中国人牢牢端稳饭碗,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了主动。

  中国对粮食进口依赖度很低。适度进口外国粮食,主要是为调剂余缺,有效缓解国内农业资源压力。我国谷物进口量仅占我国谷物消费量的2%左右,2019年,大米和小麦全年进口量仅占当年产量的1.8%和2.3%。

  

 

  (数据来源: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基于稳定供给与完善的应急保障体系,目前国内粮价平稳,“官方数据显示3月份标准粉的零售价是3.88元/公斤,与1、2月持平,中等晚籼稻和粳稻售价也基本与1、2月保持一致。说明国家对粮食的高度重视,充足产量与充足供给保障粮价在疫情防控时期平稳运行。”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表示。

  但是国际粮价明显受到影响。“根据国际粮农组织显示,泰国B级二等大米的价格1月份是468美元/吨,现在3月份达到509美元/吨,也就是上涨了41美元,国际粮价确实受疫情影响上涨。”钟钰评价。

  针对网上一些“由于进口受影响粮价明年会大涨”的言论,党国英指出,“粮价不大可能会出现延宕性增长,国家政策跟上,地方积极鼓励,政府及时根据疫情情况对春耕进行安排,供给稳定,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强调的重点,具有深远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始终坚持将国粮之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饭碗论”“底线论”“红线论”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此次疫情的出现,进一步证明了粮食基本自给的重要意义,也充分验证了我国完善可靠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但需要注意的是,与小麦、稻谷、玉米不同,中国是大豆的进口大国。去年我国进口大豆8851万吨,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85%左右。

  “目前我们国家大豆正常进口,并没有受到影响。”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介绍,“巴西大豆生产出口多数销往中国,目前巴西大豆处于收获季节,据了解今年产量增加,可能达到1.21亿吨左右,出口量也会增加,目前巴西农场主、政府都将采取积极措施,努力保持出口顺畅。”

  “客观来说,中国有很多种类的油可以替代豆油,加上之前的储备粮油,限制出口政策的负面效应有限。”党国英表示。

  “我国大豆进口规模和依存度较高,这是由于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升级,畜牧类、肉类、蛋白质产品需求增加导致。根据国际机构预测,4月份我国进口大豆大约比去年减少10%,影响属于正常范围内。”钟钰介绍。

  在钟钰看来,阿根廷等南美国家是我国进口大豆的来源地,可能因港口、物流或运输受到影响。大豆限制出口可能造成国内大豆和豆粕供给不足,会影响到下游的畜禽、畜牧产业以及产品的供应,需要提早谋划,在供应链建设上下功夫。

  按期启动高效春耕生产,辅以坚实可靠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以及长期粮食自给自足的安全结构,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正发挥强大作用,及时有效应对疫情对各国粮食安全的冲击。我们可以放心地说一句,中国有粮,心中莫慌!(邓志慧 宋子节 制图:徐紫薇)


责任编辑: 时东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