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稳中有升 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显

——2018年晋城市规模工业运行情况分析

发布时间: 2019-03-08 08:59:00 信息来源: 晋城在线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经济低位开局、环保倒逼、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三大压力,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瞄准“先行区”、“领跑者”、“桥头堡”三大目标,狠抓“全力以赴稳增长、坚定不移抓转型、毫不动摇促改革”三个中心,全年工业经济呈现低位开局、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为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贡献了工业力量。

  一、运行稳中有升,工业经济发展总体向好

  2018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年增速较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10.3个、5.5个和4.0个百分点。从全年的运行轨迹来看,全市规模工业增速呈前低后高、逐月回升的走势,增速列全省各地市第4位,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多数行业保持稳定增长。在全市规模工业28个大类行业中,有 15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增长面达53.6%。从全市重点行业来看,光机电、煤炭和煤层气行业是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主因,共拉动规模工业增长7.0个百分点,有力支撑全市工业经济平稳发展。

  光机电行业增加值增长62.2%,较上年加快74.1个百分点,快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66.9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 42.8%,拉动规模工业增长3.0个百分点。

  煤炭行业增加值增长4.5%,较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 42.1%,拉动规模工业增长2.9个百分点。

  煤层气行业增加值增长11.9%,较上年加快3.9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 15.5%,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

  (二)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降。2018年重点监控的21种主要产品产量增速 “10增11降”。全年增幅超过10%的产品有洗煤(21.4%)、精甲醇(10.9%)、金属成形机床(63.6%)、矿山专用设备(12.3%)、光电子器件(22.9%);降幅超10%的有甲醛(-27.3%)。

  (三)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现。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增强。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5.2亿元,同比增长45.2%;主营业务收入1546.0亿元,同比增长13.3%;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12.6%,较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和煤层气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17.1%和28.8%,分别提高1.9个和9.5个百分点。

  二、新旧动能转换,工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一)新产业、新动能培育加快。2018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创新驱动战略,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了在调整产业结构、支撑经济增长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为迈向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2018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58.2%,较上年加快65.4个百分点,快于全市规模工业51.2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5.9%,拉动规模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2.8%,较上年加快22.0个百分点,快于全市规模工业15.8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5.9%,拉动规模工业增长2.5个百分点。

  (二)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显著。近年来,在《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的引领下,我市装备制造业积极拓展产业领域,加大产业投入,扶持重点企业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装备制造业在推动我市工业快速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2018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3%,较上年加快24.6个百分点,快于全市规模工业24.3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7.4%,占规模工业的比重9.4%,高于上年0.5个百分点。

  (三)发展活力持续增强。2018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30”条决定,扎实推进“236”行动计划,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形成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全市规模工业中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9.3%,增速快于全市规模工业2.3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5.5%,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12.1%,同比加快4.3个百分点。

  三、改革持续发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

  (一)去产能持续发力。2018年全市完成4座煤矿240万吨过剩产能。煤炭先进产能占比大幅提升,先进产能7110万吨/年,占现有产能10740万吨/年的66.2%。

  (二)去库存压力有所缓解。12月末全市规模工业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6.4天,同比减少0.2天,较9月末减少0.7天。

  (三)去杠杆效果显现。12月末,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63.2%,同比下降5.1个百分点,其中:煤炭行业的资产负债率63.1%,同比下降6.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的资产负债率57.8%,同比下降5.0个百分点。

  (四)降成本效果明显。2018年,规模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72.4元,低于去年同期(75.2元)2.8元。其中:煤炭行业的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62.4元,低于去年同期(64.9元)2.5元。与此同时,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稳步提高。2018年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12.6%,较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

  (五)突出重点补短板。2018年,我市积极破解产业结构单一症结,狠抓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全力推进总投资16亿元的中船重工风电装备二期工程、总投资21.2亿元的清慧5000万件轨道交通项目。同时我市紧紧抓住全省“转型项目建设年”这个有利契机,光机电产业成功签约5个项目。

  四、开放不断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空间有效拓展

  (一)工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我市工业企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走向世界市场的步伐加快,工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2018年,全市规模工业产品实现出口交货值892.8亿元,同比增长82.1%,较上年同期提高86.7百分点。

  (二)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底,全市规模工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5户。全年资产总计440.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2.5亿元,同比增长12.8%,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15.7%。完成利税58.1亿元,同比增长10.0%,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17.2%。

  五、规模工业经济平稳运行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稳增长的基础不牢,转型发展后劲不足。一是传统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承受环保压力的影响,不仅不能提供拉力,短期反而要继续影响经济增长。12月份未开工生产规模工业企业共28家,占规模工业企业的比重高达10.6%,当月同比减产2.5亿元;全年未开工企业共5家,占规模工业企业的比重为1.9%,累计同比减产2.5亿元。二是新投产企业仍以煤炭为主,转型产业难以实现稳定接续发展,后劲不足。2018年全市仅新增5家规上工业企业(泽州天安朝阳煤业、泽州天安壁盈煤业、晋圣松峪煤业、沁水胡底煤业、泽州天安盈盛煤业),且全部为煤炭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仅为0.7%,对全市规上工业拉动力微乎其微。新增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在库企业不能正常有序生产,影响全市规模工业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经济增长的制约要素依然较多。根据四季度景气调查数据显示,153户工业企业中,企业认为生产经营面临的主要成本压力排前几位的依次是:“环保成本”占27.4%,“原材料成本”占26.3%,“用工成本”占15.3%,环保、原材料、人力等因素仍是制约企业扩大再生产中的突出的问题。

  (三)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我市规模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较大。2018年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同比下降2.9%,新能源产业同比下降86.2%,因此培育和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是现阶段引领全市经济新常态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六、推动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建议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是在“两转”基础上全面拓展新局面的攻坚之年。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央提出的做好新形势下经济工作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抢抓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机遇,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先行先试,努力推动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果。

  (一)全力以赴抓好环境保护。要坚持“抓环保就是抓生产”的理念,时刻紧绷环保红线、严守环保底线。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强化举措,提高管理水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科技改造企业,实现科学排污。推进煤炭、冶铸、化工等行业全产业链及多种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转变企业生产经营方式,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长久发展。

  (二)集中力量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要进一步聚焦“3+5”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光机电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生产力空间布局,走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路子。光机电产业是下一轮科技革命中的朝阳产业,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引导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为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创建高端品牌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三)凝心聚力打造产业集群。要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积极推进具有我市优势特色的产业集群。充分利用经济技术开发区、铸造园区和省级开发区的政策优势,打造铸造、陶瓷、煤层气、制造业产业园区化、集群化、清洁化发展。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方向,狠抓龙头企业培育壮大、规下企业入规升级、民营企业扶持引导,加快成为集聚资源和要素的新高地。(供稿:晋城市统计局 张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